【国庆推荐】宅家书单get,这些书值得一看再看

发布时间:2021-10-08 浏览量:2836 点赞: 0 收藏


古人曾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若黄金周假期宅家的你感到无聊,不妨可以试着读几本书。阅读,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在书中能得到治愈,安抚心灵,更能通过文字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取以及享受更多的知识。


1.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从看似平缓、细腻的文字里流露出经过含蓄处理的对厚重岁月逝去的悲慨和对文化流失的愤怒与痛苦。跟着作者至宁古塔、至三晋、至西域,看山河,品历史痕迹,琢磨人生态度。

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时间上从古代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的内地到边陲,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到极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理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国的莫高窟经卷到西域喀什的商品集散地到人生、历史、文化的拷问和自省,都浓缩在作者的笔下,阅此书不经让人既惊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感慨文化的无处不在。

2.


《受戒》| 汪曾祺

《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花甲之年发表《受戒》引起轰动。时人谓“汪曾祺大器晚成”。先生谦虚地说:“我绝非‘大器’,‘晚成’倒是真的。”先生一生写短篇,家乡高邮的风物和童年的记忆全部成了可以蕴藉感情的载体。让心沉静下来,细读先生的文章,真是感觉得到一种如画的优美。正如先生小说中出现的一副对联所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先生的小说虽短,却极雅而有趣。

3.


《朝花夕拾》| 鲁迅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

每个人都面临长大的希望和期盼,可是真正长大后又不断怀念过去,每每于彷徨之时,默想之刻,总会记起以前的陈年往事。在岁月流逝之后,在离乱坎坷之际,忽然记起儿时的快乐,心中就涌起些许温暖,慰藉心灵。

4.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杨绛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杨绛关注了人的 灵魂、个性与本性的斗争和统一 ,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是“注释”,由多篇散文构成。该散文集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确实够苦的。 人的一生中究竟什么是真正值得追寻和坚持的东西?作者用冷静而理性的笔触描写人性,毫不避讳、字字见血;却在追忆往昔和故人时充满温情,引人感慨。

5.


《看不见的城市》|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圣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6.


《关系的重建》| [美]阿米尔•莱文

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阿米尔·莱文与蕾切尔·赫尔勒阐释了他们对于成人依恋关系的理解,这也是迄今前沿的亲密关系科学成果。

他们将依恋倾向分为三类:

焦虑型: 他们常常沉迷于亲密关系不可自拔,常常怀疑自己的伴侣是否能回馈与自己同样的爱。

回避型: 他们将亲密等同于失去独立性,因此常常试着削弱亲密感。

安全型: 他们喜欢亲密,往往温暖而有爱。

通过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倾向,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真爱,并且将亲密关系经营有方。莱文与赫尔勒在书中详细指导了人们应该如何确认自己和伴侣的的依恋风格,为人们与爱人之间,建立一段稳固、充实的关系进行了导航。

7.


《艺术家们》| 冯骥才

「艺术家活在自己的艺术中,艺术一旦完结,艺术家虽犹死。长命的办法唯有不断区别于别人,也区别于自己。这苛刻的法则便逼迫艺术家必须倾注全部身心,宁肯在人间死掉,也要在艺术中永生。」

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正悄然起步。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引领着时代和他们,风云际会、霞光万道。社会流变、市场大潮,激情和精神沉寂在世俗的灰烬中。深陷于生活漩涡的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与才华,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这部长篇小说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主线,描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创作与生活,体现了同时期国内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变迁。作者提到:“我不回避,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我这一代人的生命史,包括心灵史,还有艺术追求史。”

8.


《追风筝的人》|[美] 卡勒德·胡赛尼

「为你,千千万万遍 。」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

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9.


《活着》| 余华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倒正像余世存所说的“我们的文明对人的要求是很低的,一个人能活着就成了。也就是说,生存权就是人权,人有个性命就不错了。所以,统治者经常会把他们养活了多少亿万百姓当作很高的成就、恩典。”

10.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这是一本 没有过多的讲述爱情却非常浪漫的书 ,书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对抗孤独,有去参加革命的后回来锻造小金鱼再融化再锻造的,有因爱情害死过人,当过家族领导最后把自己的寿衣拆了再缝再拆做手工活的,马孔多小镇的时间也在这样流逝着,安静而又祥和,每一代布恩迪亚人都曾在年少时做过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但是最后仿佛都回归于孤独之中,马尔克斯在这场家族故事中又掺杂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东西,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