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艺】琴弦上的宇宙诗篇:解码千年名曲《流水》的知音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量:2323 点赞: 0 收藏

从伯牙子期到NASA金唱片,一曲古琴如何流淌进人类文明的星河?

你可曾想象,我们熟悉的江河之声,能被凝结于七弦古琴之上,跨越两千余年时光,最终代表人类飞向星辰大海?

这首承载着中华文化魂魄的旷世名曲,便是《流水》。今天,让我们一同拨动心弦,解读这曲“宇宙级”的流水诗篇。


01 千年回响,一曲高山觅知音


《流水》的灵魂,深植于“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千古佳话(典出《列子·汤问》、《吕氏春秋》)。

春秋琴师俞伯牙以琴抒怀,樵夫钟子期竟能听出他琴声中“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意境,成为心灵相通的“知音”。子期亡故,伯牙痛摔爱琴,终身不弹。

这个传说,将古琴定位为沟通心灵的圣器,“知音”也成为中华文化中对理解与共鸣的最高追求。

虽然故事带有传说色彩,但其体现的琴道精神影响深远。古琴曲《高山》、《流水》之名,最早明确记载于明代朱权编纂的《神奇秘谱》(1425年)。该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清晰证明了其悠久传承。


02 川江入弦,张孔山的“惊世之音”


如今我们听到最震撼的《流水》,通常指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约1850年后),由四川青城山道士、琴家张孔山(字合修) 所传的版本,载于1876年的《天闻阁琴谱》。它的核心灵魂在于独创的 “七十二滚拂” 技法!

何为“滚拂”? 

想象手指在琴弦上快速、连贯地由内向外(滚)或由外向内(拂)拨动,形成密集如珠玉、奔涌似江河的音流。

这并非机械模拟水声,而是以高度抽象和艺术化的手法,写尽水的千姿百态与精神魂魄。

“七十二”之妙!

“七十二”非确数,意指在乐曲高潮(第六、七段)极尽变化、层层递进地运用滚拂。从涓涓细流的“绰”(滑音)、水滴石穿的“注”(下滑音),到溪涧欢腾、波涛暗涌,直至万壑争流、惊涛拍岸、浩浩荡荡奔流入海!

辅以“吟猱”(颤音)营造涟漪,散按音交织模拟水势跌宕,共同构建出一幅气韵生动、磅礴壮阔的音响画卷,将水的柔韧、力量与不息的生命力升华到极致。


03 天籁远播,响彻寰宇的“地球之声”


《流水》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历代知音,更在20世纪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文化远征。

1977年,美国宇航局(NASA) 发射“旅行者”探测器,携带了一张向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介绍地球的“金唱片”。代表中国音乐入选的,正是由古琴泰斗管平湖先生演奏的这首川派《流水》(张孔山传谱)!

为何是它?

艺术巅峰: 技法精妙,意境深邃,代表中国音乐美学高度。

文化精髓: “知音”内核,承载人类对理解与共鸣的永恒渴望。

普世主题: “水”是生命之源,宇宙中可能普遍存在,最易引发想象。

文明回响: 古琴本身承载着超过三千年的厚重历史。

管平湖先生苍劲古朴的琴音,从此化作中华文明乃至地球生命的一份“声音图腾”,在无垠太空中孤独而永恒地流淌,成为真正的“宇宙之音”。


04 尾声,在宁波,聆听属于你的“流水”


《流水》的魅力,在于它既是水的礼赞,更是心灵的独白。它流淌着“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寄托着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深切向往,也象征着文明奔流不息的生命力。

亲爱的朋友,当您漫步月湖之畔,驻足三江口,耳闻涛声阵阵时,不妨在心中默念这古老的旋律。




一审:王绍东

二审:郑志玥

三审:郑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