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非遗:从春节到元宵的文化接力

发布时间:2025-02-12 浏览量:2473 点赞: 0 收藏

当南塘河街的彩灯次第亮起,宁波人的非遗记忆从春节的余韵中苏醒,又在元宵的烟火里绽放出新的生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完成了一次次惊艳的转身。


01 元宵非遗: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


2月11日晚18:30,在宁波非遗吉市传统舞龙、舞狮表演拉开了庆典的序幕,包汤圆、扎彩灯、捏面塑等互动体验将非遗之美与元宵的团圆氛围完美融合。猜灯谜与彩灯展也点亮了市民们的夜晚,为节日增添了智慧与趣味。传统技艺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彩灯扎制、面塑等非遗技艺,通过"体验式传承",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与此同时,117艺术中心也上演了一场国风韵味演出。甬剧、越剧、木偶摔跤等传统表演与国风舞蹈、创意变脸交相辉映,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既传承经典又焕发活力的文化盛宴。这场演出不仅延续了春节期间非遗狂欢的精彩,还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表达方式与观赏体验。


3.jpg


在宁波各地,非遗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象山石浦十四夜的“民俗队伍巡游”、镇海招宝山的“元宵灯会”,让夜晚的宁波化作流光溢彩的舞台。宁海前童元宵行会的“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余姚泗门的谢氏乙巳年元宵祭祖大典,延续着宁波人对新年的美好祈盼和对先人的缅怀。


(图片来源: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


舌尖上的非遗同样在延续节日的温度:慈溪金团的糯米香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密码,象山"糊粒羹"的热气中升腾着渔家人的团圆期盼。当年轻人在汤圆制作课堂里揉捏着糯米团,他们触摸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早在春节非遗狂欢中便埋下伏笔。当《舌尖上的中国》镜头对准宁波滩涂上那道优雅的蟹钩弧线,"荡红钳蟹"的非遗技艺已然完成从渔家技艺到文化符号的蜕变。正如联合国将"春节"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所昭示的,传统节俗正在现代语境中重构着文化认同。


8.jpg


02 春节启幕:非遗重构现代年俗


2025年的宁波春节,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余姚阳明古镇的“打铁花”与无人机共舞,在夜空中书写古老技艺的现代诗行;慈溪鸣鹤古镇的汉服NPC带领游客穿越时空,让非遗成为可触摸的沉浸式剧场。当202.5米的南塘老街长桌宴摆出数百道传统美食,人们品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整部流动的饮食文化史。


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觉醒中,非遗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


保国寺的古建技艺成为研学课堂的立体教材,香黛公馆的刺绣旗袍展以非遗针法演绎新中式美学。Z世代在古法年糕制作中读懂"团圆"的深意,又在捶丸彩绘活动里感受非遗的魅力。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跨界融合中逐渐消弭。


(图片来源:宁波文旅)


03 文化接力:构建非遗传承生态


从春节到元宵的文化盛宴,折射出宁波非遗传承的深层逻辑:在鄞州云龙镇的小学里,龙舟剪纸课程正培育着新一代传承人;北仑的"水下考古"工坊用科技重现海洋记忆;达蓬山的徐福IP串联起文旅产业链。非遗传承的生态网络,正通过教育、科技与产业的多元融合,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文化传承体系。


从春节的非遗狂欢到元宵的千灯璀璨,宁波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历史与现代交融,不仅让非遗得以传承,也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文化生机。


11.jpg



一审:郑   宇

二审:吴   佳

三审:宋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