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艺】经典歌曲《送别》欣赏: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发布时间:2024-02-28 浏览量:2909 点赞: 0 收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640.png


《送别》这首歌,诞生至今已经超过百年。歌曲因兼具唯美悠长的旋律和意境深邃的歌词,曾被无数人翻唱,渊源流传。 


这首歌真正原曲来自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


640 (1).jpg


《梦见家和母亲》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医生、政治家、音乐企业家兼作曲家John P.Ordway(约翰 P.奥德威)的作品,1851年内战时期发表,但在美国籍籍无名。

20世纪初《梦见家和母亲》传入日本。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将它编译创作出来,命名为《旅愁》,表达对故乡和父母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在异乡的惆怅。

适逢日本留学期间的李叔同知晓了《旅愁》这首歌,在其基础上创作出了中文歌《送别》。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每当“长亭外,古道边……”的旋律响起,总让人们想起故人、家乡、离愁......一首《送别》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梦,离别的悲欢离合,唱了一百年,至今还在延续。

台湾作家林海音(小名英子)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文字充满淡淡的相思,沉沉的哀愁。


640 (2).jpg


在书中,《送别》这首歌是英子学校毕业典礼上必唱的骊歌。1983年,这本书被拍成同名电影,导演将《送别》作为影片的插曲,并在片中反复出现五次。因该插曲与故事情节、作品情绪融合得天衣无缝,这部影片也是获奖数项,感动无数观众,其中就有最佳音乐奖。


640 (3).jpg


音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绪感染力,尤其是那些倾注作者经历情感的歌,所以《送别》在不同的场景被不同经历的人唱起,友情、亲情、生死在眼前如一幅幅画卷展开,往事不可追,来者尤可待。


然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一审:王绍东

二审:郑志玥

三审:郑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