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之后王族、官宦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这样描述。
俗话说,“小年”不小,这天以后,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南方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称“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糕和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一样是讨彩头的食物,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掸尘
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洗浴、剃头
到小年这天,是理发店生意很繁忙的时候,按照传统说法正月里不宜剃头,都要在年前把头发打理好,以便热热闹闹过大年,然后全家洗个澡,清清爽爽去过节。
贴春联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一审:王绍东
二审:郑志玥
三审:郑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