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艺】从名画看中国美术史之《职贡图》

发布时间:2023-09-07 浏览量:2617 点赞: 0 收藏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

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

中国美术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 

一起来领略中国美术的魅力吧


《职贡图》


画作信息


创作者:萧绎(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

所属时期:魏晋南北朝(南朝梁)

题材:人物画

材质:绢本设色画

尺寸:纵25厘米,横198厘米

现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创作背景


所谓“职贡”,就是古代藩属以及外邦对朝廷的进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国来朝”。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君主始终致力于推行一种以华夏政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国际政治秩序,这种国际政治秩序常被称为“朝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周边各国需承认华夏政权的核心地位,并定期朝贡及履行各种相应义务;华夏政权则授予各国首领封号,如“南越王”、“汉委奴王”、“怀仁可汗”等等,并给予朝贡国大量赏赐。“朝贡体系”时断时续地推行了2000年,其间,华夏政权不断变换主人,甚至几度为少数民族所占据,与此同时,周边诸国的朝贡者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天朝独尊”的政治观念始终烙印在每个华夏君主的心中。即便是在分裂时期,“天朝意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南北朝为例,南方与北方政权均自视为华夏正统,它们的一个重要政治依据就是都在接受周边诸国的朝贡,《职贡图》就是这种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品。


画作内容


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这件《职贡图》原本绘有25国的使者,而现存《职贡图》当中仅存12位使者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


画面右边为使臣形象,左边便是以小楷对于这些使臣的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记载,工整详细。这种右图左书的方式,在中国古代颇为流行。使者们穿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姿态极为恭敬、谦卑,脸上流露出既严肃又庆幸的表情。


画卷右侧的首位使者来自滑国。尽管与先秦时期的诸侯小邦同名,但这个滑国却是当时的中亚超级强权,并以白匈奴之名留存于世界历史。


画卷右起第二位使者来自更有实力底蕴的波斯萨珊王朝。波斯帝国的势力范围很大,控制着数条很难避开的贸易路线。


画卷右起的第三位使者来自另一个方向的百济王国。其为南梁打开了东北亚贸易大门。百济不是强权,但能够在几大势力之间长期存活,往往在外交情报、商业信息方面有着诸多可取之处。


画卷右起的第四位使者来自龟兹。其经常在南北冲突间负责情报和简单外交运作,且是印度-西域佛教东传的主要中转站。龟兹商团将大量僧人和佛经输入南方,以及具有标志性符号的犍陀罗雕像艺术。


画卷右起的第五位使者来自日本列岛的倭国。对于南梁朝廷而言,倭国就是百济商人的一种补充。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外交层面的大义名分,都能让自己看上去不怎么依赖后者。


画卷右起的第六位使者来自马来亚半岛的狼牙修国。通过源自西方的海上贸易路线,他们大体上可以充当印度洋与南海之间的转运人角色。


画卷右起的第七位使者来自白水江流域的邓至。作为嘉陵江的支流,白水江大致从今天的甘肃南部流经四川边缘,是可以通向长江航道的重要路线。


画卷右起的第八至第十位使者,来自贸易小邦周古柯国、呵跋檀与胡蜜丹国。三个国家的具体区域尚有争议,但一般都认定其位于滑国的白匈奴势力附近,是后者的藩属国。


画卷右起的第十一位使者来自白题国,是古代匈奴霸权的后裔。其独到的地理位置,有助于专走草原路线的商贾借道。


画卷右起的第十二位使者来自被称为末国的中亚地区。其居民带毡帽的习俗,也显示出他们具有古代斯基泰文化特征。


艺术特色


画中人物线条用笔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并有用笔的顿挫、粗细变化。衣纹构线,疏落有致,已见疏体画风的影响。


用色不多加渲染,而是分层次加以晕染,点到即止,率意洒脱,因而显得明朗洗练,亦有力地映衬出线条的表现力。


人物形象的创制,仍然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特色,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注重人物的肖似为主,同时兼顾人物内在思想状态、精神气韵的表现。人物的基本形态具体而准确,在细节的描绘上独具匠心。比如画中对使者们手脚的处理:滑国使者的袖手而立,表现了浓厚的西北民族气息;狼牙修国使者的交臂翘足,却是另一种热带气氛;倭国使者的合掌踉跄透露出浓郁的岛国风情。


后世影响


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职贡图”。从这卷《职贡图》之后,梁元帝的这一做法成为历朝历代争相效仿的对象,为了表现“万国来朝”的盛况,《职贡图》层出不穷。


此图每位使者的立像后有文字题记,记叙该国情况及历来交往史实。这使得《职贡图》卷不仅是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又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从而兼具较高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来源:网络内容,理论研究(数字服务)中心摘编整理,以上图片出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审核:郑志玥

终审:郑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