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艺】从名画看中国美术史之《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量:5046 点赞: 0 收藏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

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

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 

一起来领略中国美术的魅力吧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1.jpg


01 画作信息


创作者:佚名

所属时期:西汉

发现地点: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穴

题材:人物画

材质:帛画(绢本设色画)

尺寸:纵205cm,上横92cm,下横47.7cm

收藏地点:湖南博物馆

作品别名:非衣、轪侯家属墓生活图


2.png


02 创作背景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出土时覆盖在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考古学者多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


它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丝带,可以张挂,这种帛画又叫“非衣”,是为引魂升天之意。


“引魂升天”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思想,即人死后导引灵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黄老思想,该画是通过两条巨龙将天上、人间、地下贯穿起来,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


03 画作内容


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


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


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


天上



人间


地下


04 艺术鉴赏


形象


人物的造型以写实为基础,略带夸张。充分体现出楚汉文化的神秘色彩。


以线为主的“白描”式的造型手段显示出刚健雄浑的力道之美。


画中各人物的形象,神态各异,颇为生动。通过表现墓主人华丽的服装、侍者的恭候和跪送的奴主关系,反映出墓主平和与安闲自得的神态,是当时统治阶级在“无为”“节欲”等伪善口号掩盖下纵欲享乐的真实写照。


构图


分成了“横”和“竖”两个部分:“横”的部分适应了天界广阔的要求,“竖”的部分满足了人间和地下场景的层次需求。在天上、人间、地下三个层次中,依次采用双阙、玉璧、力士托举地面这三个图案进行生动的时空划分,充分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愿望。


采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但在对称中又富有变化,如日月对称但大小、形状有所差异;辛追左右的侍从数量不同等。


在场景描述上,做到了主次分明,即上下密,中间疏,升天部分相对大面积的留白反而突出了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


从整体上看,整个帛画画面和协自然。图中繁杂的内容,既能相互联系,又不显得零散杂乱,所有这些构图上的巧思都很好地表达了楚汉墓葬习俗的神秘与肃穆。


色彩


整幅帛画以暖色调为主,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


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银粉等绚丽丰富的着色材料,其中又以楚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褐为基调,使画面显得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表现手法


楚汉思想中生与死的对比。帛画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以宏大、壮观表现祭祀、升天等场景,这种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很好地烘托出了楚汉思想中视死如重生,祈求人合一的思想。


动与静的对比。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上、地下烈的动势与人间静穆景象的对比。天界日月同辉、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的动势,地下交织升腾的巨龙反衬出墓主人升天时的庄严与沉着。


高度的装饰性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整个帛画虽然依然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但从其表现技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与重彩,在西汉已逐渐走向成熟,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绘画日渐写实的风格趋势。


05 后世影响


该画内容极为丰富,表现手法精妙而协调,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打破了唐代张彦远认为的“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的看法,填补了汉画的空白。


2002年,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来源:网络内容,理论研究(数字服务)中心摘编整理,以上图片出自湖南博物馆

审核:郑志玥

终审:郑志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