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党的印迹 | 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下)

发布时间:2021-05-25 浏览量:2513 点赞: 0 收藏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奋斗10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第二集:老渔阳里的秘密

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兴国,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党的历史又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是一次伟大革命,开创了兴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主要是邓小平拉开的。

34年兴国历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成功坚持和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这样的历史接力为兴国事业不懈奋斗,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已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通过不断反思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国兴民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弄清 什么是社会主义、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

邓小平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30多年,但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他批判“四人帮”道,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 根据这个思想,他领导开辟了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转变,推行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

邓小平指出:1978年,我们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 。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开放。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是革贫穷之命。为了开启革贫穷之命的闸门,他提出三个大政策:一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八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在城市实行全面改革。三是倡导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

2.明确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导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了科学概括。他不断指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历史充分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使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确路线。它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能有丝毫动摇。

3.破天荒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就在思考这个“异端”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个思想挑战了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的偏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大决策对掀起改革开放洪流起了决定性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

邓小平最早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的科学内涵。他非常强调改革开放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建设赶上和超过亚洲“四小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他强调打击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只有这样,国才能真兴,民才有真富的获得感。

5.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社会,擘画国兴民富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之家”。对于未来的发展,他的设想是: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达到小康状态,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三大根据这个设想明确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1989年,我国经济发展总量为17179.74亿元,比1978年3679亿元增长近五倍;人均为1536元,比1978年385元增长近四倍。

邓小平的上述思想,还有其他不少思想,在党的十五大被概括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通俗地说,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理论 。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20世纪8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受命于严峻历史关头,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一步走向富起来。

1.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扩展了党的先锋性内核,延续了党的兴国富民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新思想,对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民族基础作了新表述;也体现了对党代表的先进性认识,以及同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密切联系。它要求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力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所有建设者,使党的执政具有更加强大的群众根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兴国富民的新理论。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勾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加快了国兴民富步伐。

3.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995年9月,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论述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关系,速度和效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以及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关系。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到跻身于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纽带,其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是国兴民富的重要指针。

4.实施跨世纪战略,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正式提出并实施四大战略:一是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总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层面和更广泛领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将其概括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搞好计划生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开局,到21世纪中叶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四是“走出去”战略,要求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四大战略的实施,既使国兴上了新台阶,也为民富开拓了新境界。

5.提出在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党的十五大规定的总目标是:首先必须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一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样,围绕“一个总目标”,解决“两大课题”,加强“三方面建设”,构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内容。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较快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到2002年达到121717.42亿元,人均GDP达到9506.2元,分别为1989年的七倍多和六倍多,总体实现小康水平。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起来。

21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兴国富民的征程上又有新的跨越。

1.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的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党和国家的又一指导思想,也是兴国富民的新的行动指南。

2.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

党的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纲领,提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此后,根据“社会更加和谐”要求,先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随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为了改善广大农民生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2005年废止农业税,从此结束绵延2600年的“皇粮国税”。同时,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将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后,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新布局。这也是推进国兴民富的新格局。

3.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10月制定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措施。经过几年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缓解。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粮食生产有一定幅度提高,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中央提出将指导经济发展的方针由以往的“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助于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它既利于兴国,也利于富民。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上任伊始就率领新领导班子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党的百年史上第一个专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这个《决定》明确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重要理念,进一步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促进从严治党,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既是兴国之需,也是富民之要。

5.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2003年春夏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领导全国人民不仅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而且完成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后,面对新的风险挑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党中央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再一次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了拉萨等地和乌鲁木齐地区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538579.95亿元,人均为37874.3元。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上了新台阶,国兴民富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新时代以来强国,百年苦难的中国开始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目前,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又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意味着百年苦难的中国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新阶段进军。

(一)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引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提出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又上新台阶。

面对2020年的突发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果断采取行动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历经疫情冲击和美国科贸打压后的 中国经济 ,在世界上的分量更增。

1.经济结构空前优化,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根据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加快实现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2015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已占据半壁江山。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逆势上扬,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9年我国GDP增长6%,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020年,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2.科技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果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让世界刮目相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党始终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些年重大科技成果呈井喷式迸发,并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科技含量的提升速度。仅2020年,就有“九章”量子计算机成为世界上算力最强的量子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组网后正式开通,已与137个国家签下合作协议;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挖取了近两公斤月壤成功返回地球,等等。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9.5%,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创新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3.发展速度在总体上保持中高速增长,正确应对疫情后,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新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增长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20年以来,党中央面对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决定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我国抗疫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一个个国家级重大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各大区域板块形成良性互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目前,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4.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高水平开放联通国内外市场,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增长引擎。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形势,党和政府实施并逐步扩大自贸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逐步健全不断拓展的开放型经济体制。2013年到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我国正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枝独秀。出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自贸试验区扩容达到21个,增开到欧洲的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突破3.1万列、通达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等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成就,表明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加快建设,标志着我国正在由经贸大国稳步走向经贸强国。

(二)民生福祉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民生福祉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

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一开始就宣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经过全国人民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以湖北为中心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5月9日,全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290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120例,治愈率达到94%以上。我国在较短时间以较小代价,阻遏住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在世界抗疫史上罕见。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情怀。

1.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实现。

为打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实施两个前所未有的战略:一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要求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因人施策,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二是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全覆盖。至2019年底,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面对2020年疫情,党中央仍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11月下旬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十分关注普通居民的改革红利的获得感和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政府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长至2019年的30733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数已由2010年的一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四亿多人,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家。有关方面预测,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7.4万元左右。按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在6.8左右计算,人均GDP将达到1.09万美元。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3.社会建设持续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党中央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2020年尽管出现严重疫情,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没有放松。一是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2020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二是大幅提高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三是大力加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坚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中西部和农村中小学校的设施大有改善。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显著加快,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明显向好。五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中国。

4.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相处。

党中央坚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是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种子库建设,培育优良品种,从源头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主要装中国粮。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化美丽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水平,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经过多年努力,2019年与2015年相比,全国337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018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

(三)国防军事力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战略思路,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明确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是引领军队现代化全面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科学指针。在实践层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1.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

从2016年底起,人民军队打破原有的领导管理体系和作战指挥体系,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调整组建15个军委机关职能部门,划设五大战区,完成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机关整编工作,实施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组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这次改革建立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形成“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和“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我军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实现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2.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推进政治建军、依法治军战略,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重大提升。

2013年3月,习近平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4年10月底,他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全面从严治军以来,重振政治纲纪,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整训,有效解决了弱化党对军队领导的突出问题;重塑作风形象,强力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有效解决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突出问题。政治工作向战而行,全军各级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融入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坚持依法治军,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内容,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全军政治素质显著提高。

3.坚持科技兴军,加快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当今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需要中国军队坚持科技兴军,加快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首要的是深刻领悟贯彻习近平军事战略思想,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作战理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打造更多克敌制胜的战略“铁拳”,牵引带动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体系跃升。经过长期努力,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陆续亮相、加速列装、更新换代。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上,受阅装备不仅全部为中国制造,而且首次亮相装备达40%。中国军队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是跨越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

4.坚持战斗力标准,空前强化实战化训练。

习近平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2014年3月,中央军委颁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要求从军委领导到普通士兵时时都要想到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近年来,军事训练在紧贴实战、服务实战方面进步很大。数百场旅团规模以上实兵演习轮番上演,突出了全系统全要素参与、战略战役力量全覆盖、陆海空天电全维展开,体现实战化训练格局、层次的跃升。2020年10月,我军在高加索参加多国部队联合集群演习时,俄罗斯参演军官赞叹说:“中国军人有着过硬的军事素质。中国军队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 [梅世雄、梅常伟、张磊峰:《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载《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日。]

(四)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完善外交方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72个国家。

2020年,他运用“云外交”,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通话80多次,通过视频出席重要外交活动20多场,为全球抗疫凝聚共识,引领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保持战略主动,彰显我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态势。

1.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3年秋,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获得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2017年5月,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五大洲的1600多名参会代表齐聚北京,出席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这是由中国首倡和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它规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线图,确定了一批重点项目。2019年4月,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国际组织领导人,以及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嘉宾比第一届更多。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2份共建合作文件,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一带一路”合作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健康、数字、“绿色丝绸之路”正加快建设。

2.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努力发展或推进改善同主要大国的关系。

新时代以来,中俄元首在不同场合会晤20多次。两国互相视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不断深化双边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中美关系时有冲突,多次反复。习近平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是指导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方针。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的复杂性,关系到是否遵守国际关系准则的较量。与欧盟,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进展。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与日本,严格遵循已签订的政治文件精神,既坚决捍卫核心利益,又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与印度,加强战略沟通,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

3.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党和国家领导人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外交足迹遍布周边,全面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中朝两国领导人互访,为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在南海问题上,既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又始终致力于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妥善解决争议,提前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有效开展团结抗疫、复工复产等各领域合作。中国与东盟实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导共同建设亚太命运共同体。李克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见证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宣布愿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一步扩大周边命运共同体。

4.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对中国而言,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朋友。中国对非外交提出真实亲诚工作方针,实施中非合作计划;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创立中拉论坛,打造中拉关系新格局;同阿拉伯国家构建合作新布局;与太平洋建交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各种伙伴关系,实现对世界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全覆盖。2020年疫情暴发后,习近平同非洲领导人成功举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我国推动国际社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联合国共同举办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深化农业、教育、妇女儿童、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亲。

5.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空前提高。

国家领导人在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系统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2017年1月,在日内瓦万国宫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理念(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宏伟蓝图。是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面对2020年全球治理遭受的挫折,习近平在一系列多边会议上,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的全球治理观,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疫情伊始,我国最早向世界报告疫情,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对150多个国家和九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至2020年底,提供了2200多亿只口罩、23亿件防护服、十亿多份检测试剂盒。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等多种共同体在不断扩大。

(五)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力量走向更强起来的新时代。

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关系到党的存亡,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2014年,国家领导人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阶段。最重要的是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新理念,要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手都要硬,两者互相贯通、双管齐下,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既使加强思想建党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过程,也使制度治党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过程。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认真践行它能使我们党走向更强新时代。

1.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使我们党在现代政党政治理论上进一步强起来。

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指导下,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一批腐败分子,以及一批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重大案件,反腐败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它在理论上将党的建设规律认识提到新高度,在实践上深得党心民心,更加巩固执政基础。

2.重新强调思想建党,使广大党员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确立的理想信仰信念进一步强起来。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本质特征。以德治党的核心,是要把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确立的理想信仰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用坚定理想信仰信念练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建党、以德治党,空前强化了全党对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度。